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
2025-11-25

新能源产业加速迈向规模化、高质量发展的今天,电池作为核心能量载体,其性能稳定性、安全可靠性与全生命周期寿命,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、储能系统的供电效率,更是影响整个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变量。而电池管理系统(BMS)作为电池的“智慧大脑”,不仅承担着实时监测、安全保护电池运行状态的基础职责,更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推动电池潜能的深度释放——其中,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正是破解电池组“木桶效应”、突破性能瓶颈的关键核心,已成为当前新能源领域技术攻坚与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。

CgAGbGkNbBiAZsrCAAp1VIf_onI382.png

一、为何需要主动均衡?从电池组的“木桶短板”说起

电池组由数十甚至数百节单体电池串联或并联组成,然而在生产、使用过程中,受材料一致性、充放电温度差异、老化速度不同等因素影响,单体电池的电压、容量、内阻等参数会逐渐出现偏差。这种偏差如同“木桶效应”中的短板——整个电池组的性能并非由性能最优的单体决定,而是受限于性能最差的单体。

在传统无均衡或被动均衡的BMS中,当电池组充电时,电压较高的单体可能先达到满电保护阈值,导致整个充电过程提前终止,其余单体无法充满,电池组实际容量大幅缩水;放电时,电压较低的单体可能先达到欠压保护阈值,迫使放电停止,剩余电量无法利用。长期如此,不仅电池组续航能力衰减快,还可能因单体过充、过放引发热失控风险,严重影响安全性与使用寿命。

主动均衡技术的核心目标,就是通过主动干预的方式,将能量从电量过剩的单体转移到电量不足的单体,实现电池组内各单体的电量平衡,从而打破“木桶效应”,让电池组性能逼近理想状态。

二、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的原理与核心优势

(一)技术原理:能量的“主动迁移”与“精准调控”

主动均衡技术与传统被动均衡技术(通过电阻消耗过剩电量)的本质区别在于:主动均衡不消耗能量,而是通过能量转移实现均衡。其核心原理是在BMS中集成能量转换模块(如DC-DC转换器、电感、电容等),实时监测各单体电池的电压、SOC(StateofCharge,荷电状态),当检测到单体间存在偏差时,启动能量转移机制——将高SOC单体的能量通过转换模块转移到低SOC单体,直至所有单体的SOC趋于一致。

根据能量转移路径的不同,主流的主动均衡方案可分为两类:

单体-单体均衡:能量直接在存在偏差的两个单体之间转移,效率较高,但控制逻辑复杂,适用于电池数量较少的场景;

单体-总线-单体均衡:能量先从高SOC单体转移到系统总线(如电容、电感储能单元),再从总线转移到低SOC单体,控制逻辑更简单,扩展性强,适用于电池数量较多的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系统。

(二)核心优势:重构电池组的性能边界

相比被动均衡技术,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在性能、效率、安全性上具有显著优势,具体可概括为“三提升、一延长”:

提升电池组容量利用率:主动均衡可让所有单体充分充放电,避免因部分单体“提前满电”或“提前亏电”导致的容量浪费,实测可使电池组实际可用容量提升10%-20%,直接延长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或储能系统放电时间;

提升充电效率:传统被动均衡在充电后期需通过电阻消耗过剩能量,导致充电时间延长;主动均衡则通过能量转移加快低SOC单体的充电速度,使整个电池组的充电时间缩短15%-30%;

提升系统安全性:主动均衡可实时抑制单体过充、过放风险,避免因单体偏差过大引发的热失控,同时减少电池内部的极化反应,降低电池鼓包、漏液的概率;

延长电池使用寿命:均衡的SOC状态可减少单体间的循环差异,减缓电池老化速度,实测可使电池组循环寿命(至80%容量)从1500次提升至2000次以上,大幅降低新能源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
三、主动均衡技术的应用场景:从汽车到储能的全面渗透

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与成本下降,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已从高 端新能源汽车向中低端车型、储能系统、便携式设备等领域全面渗透,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配置。

(一)新能源汽车:解决续航与安全的核心需求

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主动均衡技术是提升续航、安全与电池寿命的“刚需配置”。高 端车型均搭载了基于主动均衡的智能BMS,通过实时均衡控制,实现续航里程突破600公里,电池循环寿命超2000次。而在商用车领域,如电动重卡、公交车,由于电池组容量大、单体数量多,主动均衡技术可有效解决长期高强度使用下的单体偏差问题,降低运营维护成本。

(二)储能系统:保障电网稳定的“隐形卫士”

在储能系统(如电网侧储能、用户侧储能)中,电池组需长期处于充放电循环状态,单体偏差会严重影响储能效率与安全性。主动均衡技术可确保储能电池组在长期运行中保持SOC一致性,不仅提升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(从85%提升至90%以上),还能避免因单体故障导致的系统停机,保障电网调峰、备用电源等功能的稳定运行。

(三)便携式设备与特种领域:小型化与高可靠性的突破

在无人机、医疗设备等便携式或高可靠性要求的领域,电池组体积小、对续航与安全性要求高,主动均衡技术的小型化方案(如基于电容的飞渡电容均衡电路)可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效均衡,延长设备工作时间,同时避免因电池故障引发的设备停机风险。

四、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

尽管主动均衡技术优势显著,但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:一是成本问题,主动均衡模块需集成DC-DC转换器、高精度传感器等元件,成本比被动均衡高30%-50%,制约了其在低端产品中的普及;二是效率问题,能量在转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损耗,当前主流主动均衡方案的效率约为85%-90%,仍有提升空间;三是控制算法复杂度,随着电池数量增加,均衡策略的计算量呈指数级增长,对BMS芯片的算力提出更高要求。

未来,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将朝着“更高效、更智能、更低成本”的方向发展:

高效化:采用GaN(氮化镓)、SiC(碳化硅)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制作能量转换模块,降低开关损耗,使均衡效率提升至95%以上;

智能化:结合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,实现“预测性均衡”——通过学习电池的老化规律、使用场景,提前预判单体偏差趋势,在偏差出现前启动均衡,进一步提升电池性能与寿命;

集成化与低成本化:将主动均衡模块与BMS主控芯片、电池检测芯片集成到单一芯片中,减少元件数量,降低硬件成本,推动主动均衡技术向中低端市场普及。

在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智能BMS主动均衡技术不再是“锦上添花”的配置,而是决定电池性能、安全性与经济性的“核心竞争力”。从解决电池组的“木桶效应”到重构新能源设备的性能边界,主动均衡技术正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系统等领域突破的关键力量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成本的下降,我们有理由相信,主动均衡技术将在更多场景中落地应用,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